據臺媒《電子時報》7月8日報道,有供應鏈消息稱,由于全球成熟制程產能供不應求,為了將產能優(yōu)先供給當地企業(yè),華虹半導體已取消多家MCU廠商訂單,以臺廠居多。另外,中芯國際目前也已確立接單以本土客戶為主的策略。消息人士指出,上述晶圓廠大幅削減產能支持,或將影響到數家IC設計廠的全年供貨量。
產能爭奪戰(zhàn)更加激烈
搶手的成熟制程產能成為了全球性戰(zhàn)略物資,罕見改變了晶圓代工接單策略?!峨娮訒r報》報道稱,由于華虹無法全力滿足臺廠訂單,使得原本供貨缺口就達3成的臺廠急如熱鍋上螞蟻。
據了解,華虹半導體在上海金橋和張江建有三座8英寸晶圓廠(華虹一廠、二廠及三廠),月產能約18萬片;同時在無錫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內有一座月產能4萬片的12英寸晶圓廠(華虹七廠)。
(圖源:第一財經)
同時,中芯國際也已確立接單以本土客戶為主,雖不至于大砍臺廠訂單,但對已大舉加價購的臺廠來說,生產順序還是無法前置。
IC設計業(yè)者表示,全球產能短缺,轉單難度也相當高,急單價格必須再拉高才有可能取得產能。目前來看,由于不少中國臺灣廠商慘遭大陸廠商砍單或產能取得不如預期,供貨缺口至年底恐難如預期縮小,若幸運有臺廠承接轉單,但加價購幅度勢必全面拉升下,對于下半年獲利恐將有所減損。據了解,目前僅世界先進與力積電有可能承接轉單。
另外,由于MCU、通信芯片、電源管理芯片等不少芯片缺貨難解,近期競標搶貨更有增未減。IC設計業(yè)者表示,近期重復下單疑慮再現,但由晶圓代工、芯片仍供不應求來看,半導體產能吃緊情勢如臺積電所言,2023年才會有所紓解,在這段期間內,已升級為“國家戰(zhàn)役”的晶圓代工產能爭奪戰(zhàn)將更為激烈。
第三季報價再漲30%
市場調研機構集邦咨詢(TrendForce)6月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十大晶圓代工廠總產值達到歷史新高,環(huán)比增長1%,達到227.5億美元。受益于終端需求旺盛,2020年起,晶圓代工產能便供不應求,各大廠商紛紛上調晶圓售價及加大產能投資。
為了應對持續(xù)緊張的產能,臺積電12英寸晶圓從今年4月開始調漲價格,每片約漲400美元,漲幅達25%;中芯國際從3月份開始也在調整芯片價格,漲價幅度大約在15%~30%之間。
近日,據臺媒《經濟日報》報道,多家晶圓代工廠決定在第三季將報價再度上調30%,相較于今年一二季度平均漲價15%的情況,在傳統三季度行業(yè)的銷售旺季時節(jié),晶圓廠漲價意愿更加強烈,而且這種漲價將會持續(xù)進行,市場認為30%的漲價幅度已超預期。
報道稱,IC設計業(yè)者透露,明年初晶圓代工價格已經敲定,不僅聯電8英寸和12英寸的晶圓代工價格續(xù)漲,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也漲價,部分8英寸和12英寸制程價格上漲一到兩成,且12英寸制程漲幅高于8英寸。臺積電表示,不評論價格問題。
(圖源:臺灣經濟日報)
力積電在7月2日召開的股東大會上,董事長黃崇仁表示,明年產能已被客戶預訂一空,一片都不剩,存儲芯片與邏輯IC的產能極缺,隨著晶圓代工價格不斷上升,公司毛利率也將快速提升,預期在不久的未來趕超世界先進。
不僅如此,多數芯片產品都面臨著不同程度上的貨期延長,價格呈現上漲趨勢,功率半導體領域也不例外。
其中,英飛凌的通用晶體管、低壓MOSFET和IGBT產品貨期最長達52周,高壓MOSFET貨期也達到26至40周,價格呈上漲趨勢;另外包括安森美、美高森美、羅姆、安世半導體在內的功率半導體廠商,旗下IGBT、二極管、晶體管、低壓MOSFET、整流器等眾多產品的供貨周期都達到16至52周,而這些功率半導體正常的供貨周期基本在8周左右。
全線積極擴產
截止2020年12月,全球晶圓產能依舊是五大晶圓廠領先,其中,三星位列第一,每月產能為310萬片,占全球晶圓產能的14.7%;臺積電以每月產能約270萬片位列第二;其次為美光、SK海力士、鎧俠(Kioxia)。
眼下,全球半導體制造商正在積極擴大產能,以緩解供應鏈短缺情況。SEMI發(fā)布最新的晶圓廠預測,該行業(yè)將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別新建19座和10座大批量半導體晶圓廠。這些晶圓廠的設備支出應超過1400億美元。中國大陸和臺灣將各有8座新晶圓廠,其中美洲6座,歐洲和中東3座,日本和韓國各2座。
在美國強力實現半導體制造目標下,英特爾除宣布委外代工、重返晶圓代工戰(zhàn)場外,同時還有大型的生產制造擴充計劃,并計劃至歐洲設立新廠。上周,模擬芯片大廠德州儀器宣布已與美光科技(Micron)簽訂協議,將以9億美元收購美光科技位于猶他州的 Lehi 12 英寸晶圓廠。交易完成后,Lehi晶圓廠將成為德州儀器繼DMOS6、RFAB1及即將完成的RFAB2之后的第四座12英寸晶圓廠。
德州儀器宣布以9億美元收購美光的猶他州Lehi 12寸晶圓廠,擬以65納米、45納米制程生產自家模擬與嵌入式芯片;中國在美方鎖定下,中芯、華虹、華潤上華、合肥晶合也持續(xù)擴產,同時華為、比亞迪與聞泰也加入制造戰(zhàn)局;臺4大晶圓代工廠也都有陸續(xù)揭露成熟制程擴產大計。
此前,臺積電制定了三年高達10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計劃,答應赴美興建5nm晶圓廠以及未來可能展開的先進封裝廠或更遠的3nm計劃。同時,臺積電計劃用新臺幣800億元在南京進行28nm擴產。不過臺媒7月8日報道,因美國拜登政府擔憂臺積電南京廠擴產項目,將有助于中國大陸半導體的自給自足,臺積電正受到來自美國拜登政府的壓力。
中芯國際3月發(fā)布公告稱,將經由中芯深圳開展28nm及以上制程的12英寸晶圓生產項目,擬于2022年開始生產。而新項目的規(guī)劃月產能為4萬片,比中芯南方在上海開展的12英寸生產項目規(guī)劃月產能還多5千片。
(圖源:臺灣經濟日報)
華虹半導體從去年開始加速推進無錫12廠擴產計劃,預計今年年底月產能可達6.5萬片,并有望在2022年年中超過8萬片。
近日也不斷有消息傳出,華為、比亞迪,以及聞泰等企業(yè)也加入晶圓制造的戰(zhàn)局。
何時才能補上芯片缺口
全球芯片緊缺從去年下半年便已開始,一直未有緩解跡象,甚至還愈演愈烈。這張多米諾骨牌,正在全球產業(yè)鏈上傳導。高盛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有多達169個行業(y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芯片短缺影響,從汽車、鋼鐵產品、混凝土生產到空調制造,甚至包括肥皂生產。
當前,全球各大芯片制造商陸續(xù)推出擴產計劃,那么,是否能補上芯片用量?何時才能補上這個缺口?目前來看,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仍然無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