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7-14 16:56:59來源:中國傳動網
一、項目簡介
對于現在的數控機床,對于附件部分的精度要求日益加強。我廠原有的銑頭是使用主軸進行分度的,這種銑頭在用戶高精度的要求下逐漸被淘汰。因此,我廠新研發(fā)了一種自動分度銑頭,仍舊使用主軸進行分度,但是在銑頭上裝有編碼器,用來檢測銑頭分度角度。針對這種新型銑頭,電氣方面就有了新的控制方式。
這種帶編碼器的銑頭控制,我廠在840D、840DSL兩種數控系統(tǒng)中均已經成功實現。由于840D系統(tǒng)已經停產,本文僅針對840DSL系統(tǒng)進行描述。
帶編碼器的A/C自動分度銑頭
二、項目方案系統(tǒng)構成
1.機床控制結構組成。
控制新型銑頭所使用的機床為我廠生產的TK6916B型重型數控落地鏜銑床。其控制軸分為X軸(滑座移動)、Y軸(主軸箱移動)、Z軸(滑枕移動)、W軸(鏜軸移動)、SP軸(主軸旋轉)、B軸(轉臺臺面旋轉)、V軸(轉臺臺面移動)、U軸(平旋盤滑板移動)共八個伺服軸,其中除了W軸、U軸為半閉環(huán)(使用電機編碼器控制位置)結構外,均為全閉環(huán)(使用外置編碼器/光柵尺控制位置)結構。
銑頭為A/C雙軸分度銑頭。在常規(guī)的老式銑頭基礎上,對A軸、C軸各增加了一個編碼器,用來檢測并控制銑頭的分度角度。
2.數控系統(tǒng)方案配置及說明,系統(tǒng)控制策略。
機床數控系統(tǒng)配置NCU720.2,以及NX15模塊。NCU720.2連接主機部分的五個軸驅動模塊(X、Y、Z、W、SP);NX15用于控制轉臺(B、V)、平旋盤(U)等部分的三個軸驅動模塊。
同時,因為端口數量限制,在NCU720.2和NX15上各配置了一個DMC20模塊,用于連接全閉環(huán)接口。
對于這臺機床,主軸在平時與主軸自身編碼器形成一套全閉環(huán)伺服系統(tǒng),正常作為進行主軸加工;但是在銑頭進行分度時,需要通過主軸對銑頭分度進行控制,即將主軸電機與銑頭編碼器形成一套全閉環(huán)伺服系統(tǒng),作為銑頭分度軸使用。同時,還需要編寫一套用于銑頭分度的子程序,以便簡化操作者的操作。
三、控制系統(tǒng)完成的功能
1.SETPOINTEXCHANGE功能描述。
經查閱資料后,發(fā)現使用SETPOINTEXCHANGE功能可以很方便的實現銑頭的控制要求。
上圖為SETPOINTEXCHANGE功能的典型應用示例圖。從圖中可見,其使用方式即為一個伺服電機對應兩個外部編碼器,并且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切換,形成兩套獨立的全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
在針對銑頭使用SETPOINTEXCHANGE功能時,需要做以下五項工作:
將銑頭編碼器接入到數控系統(tǒng)中,并使其生效;
配置虛擬軸A/C軸參數;
編寫PLC控制程序;
手動運轉并優(yōu)化A/C軸,使其動作達到預期要求;
編寫A/C軸分度用子程序,以便實現控制的簡單化。
下面,將針對這五項逐項說明。
2.將銑頭編碼器接入到數控系統(tǒng)中,并使其生效。
NCU型號720.2,為840DSL1A版本系統(tǒng),要求每個CU所帶的編碼器數量(包括電機編碼器)不能超過9個。NCU部分已經使用了9個編碼器(5個電機編碼器,4個全閉環(huán)反饋),NX部分已經使用了5個編碼器(3個電機編碼器,2個全閉環(huán)反饋),因此只能將A/C軸的編碼器接到NX上。
之后,將C軸編碼器作為U軸的第二環(huán)編碼器進行設置。過程如下:
1)將C軸編碼器對應的SMC20模塊連接到NX模塊的空余Drive-CliQ接口上,并在拓撲中增加系統(tǒng)組件.
2)在電機驅動配置中,將C軸編碼器配置為U軸的第二編碼器,線數為5000。
3)使用Start-UPTool,進行軸分配。將C軸編碼器分配給U軸的第二測量系統(tǒng)。
4)上一步完成后,系統(tǒng)會自動將U軸參數MD30200=2,MD30240[1]=1。需要手動更改為MD30240[1]=0。也就是說,C軸編碼器已經作為U軸的第二測量系統(tǒng)連接到系統(tǒng)中,但是并未使用。至此,C軸編碼器硬件連接完成。
下一步,對A軸編碼器的連接則比較麻煩。因為編碼器必須通過實際存在的驅動模塊進行連接,而本機床已經不存在未使用的驅動模塊了,因此我臨時增加一個單軸模塊,將A軸編碼器作為其第二編碼器連接后,再拆除模塊。過程如下:
1)將臨時增加的單軸電機模塊、A軸編碼器對應的SMC20模塊連接到NX模塊的空余Drive-CliQ接口上,并在拓撲種增加對應的系統(tǒng)組件。
2)在電機驅動配置中,對新增加的電機模塊進行配置。
3)電機選擇西門子電機,電機類型選擇異步電機,型號隨便找一個即可。
4)在配置電機編碼器時,第一編碼器空缺,將A軸編碼器設置為第二編碼器,線數為5000。
5)其他驅動配置正常完成。
6)使用Start-UPTool,進行軸分配。將虛擬軸分配給第11軸。因為之前只設置了A軸編碼器一個編碼器,因此A軸編碼器被自動設置為第11軸的第一測量系統(tǒng)。
7)上一步完成后,系統(tǒng)會自動將第11軸參數MD30200=1,MD30240[0]=1。手動將MD30240[0]=1。也就是說,A軸編碼器作為第11軸的第二個編碼器,第一測量系統(tǒng)(因為配置電機時第一測量系統(tǒng)空缺)連接到系統(tǒng)中,但并未使用。
8)修改第11軸驅動參數P600[0]=0(屏蔽電機溫度報警)、P125=0(不激活功率模塊),之后將臨時增加的電機模塊移除。至此,A軸編碼器硬件連接完成。
3.配置虛擬軸A/C軸參數。
1)設置必須的通用、通道參數,使得A/C軸及A軸編碼器可以被使用,并啟用SETPOINTEXCHANGE功能。參數修改如下:
MD19100=11(機床已經使用8軸,A軸編碼器連接的臨時軸為11軸,A/C軸為9/10軸);
MD20070[0]至[10]依次設置為1至11,即通道1中共11個軸生效;
選項功能不便給出,需要時請花錢購買。無選項功能時,在NC參數全部設置完成時有報警“26018”存在。
2)查看其他軸需要關注的參數。
需要關注要使用SETPOINTEXCHANGE功能的軸、A/C軸編碼器連接軸的參數如下:
其中,MD30110代表當前軸的模塊序號;
MD30130代表軸是否有輸出;
MD30200代表當前軸測量系統(tǒng)的數量;
MD30220[0]/MD30230[0]共同代表當前軸第一測量系統(tǒng)的編碼器連接位置;
MD30220[1]/MD30230[1]共同代表當前軸第二測量系統(tǒng)的編碼器連接位置;
MD30240[0]/[1]代表當前軸第一/第二測量系統(tǒng)是否生效;
MD31050/MD31060共同代表當前軸的傳動比;
MD31020[0]/[1]代表當前軸第一/第二測量系統(tǒng)編碼器的每轉線數;
由上圖可見,C軸編碼器的實際位置為第8軸的第二測量系統(tǒng),線數5000;A軸編碼器的實際位置為第11軸的第一測量系統(tǒng),線數5000,且均未在當前軸生效。主軸(SP)的實際位置值為5,主軸傳動比為1:10。
3)設置C軸參數如下:
其中,MD30110設置為5,與主軸相同,代表C軸與主軸使用SETPOINTEXCHANGE功能進行切換;
MD30200設置為2,代表C軸有兩套測量系統(tǒng);
MD30220[0]=5/MD30230[0]=1,代表C軸第一測量系統(tǒng)為第5軸的第一測量系統(tǒng),也就是主軸電機編碼器;
MD30220[1]=8/MD30230[1]=2,代表C軸第二測量系統(tǒng)為第8軸的第二測量系統(tǒng),也就是C軸編碼器;
MD30240[0]=1/[1]=1,代表C軸第一/第二測量系統(tǒng)均已生效;
MD31050=1/MD31060=10,代表C軸傳動比為1:10。因為在分度時,C軸使用實際主軸進行旋轉,因此C軸傳動比與主軸傳動比相同;
MD31070=1/MD31080=5,代表在C軸運動時,第二測量系統(tǒng)的傳動比是1:5,也就是C軸旋轉1度,C軸編碼器旋轉5度。
4)設置A軸參數,其各參數含義與C軸相同。設置后,A軸第一測量系統(tǒng)為主軸電機編碼器,第二測量系統(tǒng)為A軸編碼器。
具體參數如下圖:
以上參數設置完成后,A/C軸參數設置完成,可以繼續(xù)進行PLC程序編寫了。
4.編寫PLC控制程序。
程序的總體思路是:在A/C軸均未使用時,主軸有使能,可以正常使用;在A/C軸需要使用時,切斷主軸使能,并給A/C軸使能,A/C軸可以正常使用。注意:A/C軸不能同時使用,只能逐個軸進行。
本文中不給出具體的PLC程序。程序控制流程圖如下(第1/2軸之間切換):
5.手動運轉并優(yōu)化A/C軸。
給A/C軸使能,運轉電機,觀察是否有抖動、爬行、電機異響、異常報警等產生。通過調整驅動參數、軸參數等消除問題。
檢測銑頭精度。在必要時,通過反向間隙補償、螺距誤差補償、垂度補償等方式對銑頭精度進行補償,使之滿足設計要求。
6.編寫A/C軸分度用子程序。
根據銑頭的設計要求,A/C軸只有主軸在固定角度時才能夠放松并進行分度(本銑頭為10度)。同時,在A/C軸已經分度并加緊后,再次分度時,主軸也需要定位到上次的分度角度才可以再次分度。
C軸的分度子程序(HC)如下:
PROCHC(REALPITCH);定義C軸分度子程序名稱為HC
DEFREALSPunclP0=10;定義銑頭0度推出時的主軸角度
;使用R99存儲上次分度角度
M19;主軸回參考點
SPOS=R99+SPunclp0;主軸定位
G4F1
M67;C軸放松M指令
N10IFIN[9]==1GOTON20;等待C軸放松到位
GOTON10
N20G4F1
G0G90C1=PITCH;C軸旋轉
G4F1
M68;C軸夾緊
G4F1
N40IFIN[10]==1GOTON50;等待C軸夾緊到位
GOTON40
N50PITCH=R99;存儲C軸分度角度
M17
需要注意,程序中占用了R99作為存儲C軸分度角度,在其他加工程序中不允許使用。
A軸子程序(HA)與C軸類似,同樣占用R98用來存儲A軸分度角度。
子程序編寫完成后,復制到程序-用戶循環(huán)文件夾下,并對系統(tǒng)重新上電。
調用子程序時,只要在MDA或AUTO模式下,執(zhí)行HC(XX)或HA(XX),則A/C軸會自動完成主軸定位-放松-分度-夾緊等一系列動作,簡化了操作者的使用難度。
標簽: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m.y3602.cn)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顛覆傳統(tǒng)加工!維宏VHTube一鍵實現變徑...
2025-06-16
2025-06-09
2025-06-06
2025-05-19
2025-04-30
性能躍升20%!維宏NK300CX Plus數控系統(tǒng)...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