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機器人柔性感知與柔性交互研討會在滬成功召開

時間:2015-07-1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自然界中,生物與生俱來的柔性使其可以高效、和諧地與外界進行各種交互與作用。具備“柔性”特征的機器人不僅能像生物體一樣改變自身的形狀、運動與材料特性,更具備類人的柔性感知與互動,進而安全、高效地與人進行交互。

2015年7月8日,由中國機械工業(yè)聯(lián)合會主辦,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承辦的機器人柔性感知與柔性交互研討會在上海成功召開。會議伊始,由國家863計劃機器人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國家科技部制造業(yè)信息化工程專家組副組長王田苗教授介紹了機器人制造和柔性電子結合發(fā)展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了機器人柔性感知與柔性交互技術的未來發(fā)展前景。隨后,研討會還特別邀請了來自清華大學的馮雪教授、浙江大學的李鐵風與李石堅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的黃永安教授、中科院劉連慶與崔錚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教授等機器人、信息、力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就各自在機器人柔性感知與柔性交互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分別作了詳細的專題報告,并為各機器人相關領域的科研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同時,研討會主題的多學科交叉背景吸引了來自高校與工業(yè)界的各方人士的關注和參與。

柔性集成器件與傳感感知

清華大學教授馮雪在演講中提出,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1世紀的挑戰(zhàn)》報告中強調:“21世紀的醫(yī)學,不應該繼續(xù)以疾病為主要領域,應當以人的健康作為醫(yī)學的主要發(fā)展方向。”通過這種模式的轉變,人們需要可與人體及其組織集成的器件,動態(tài)實時監(jiān)測生理信息,并通過無線網絡發(fā)送至醫(yī)療專家獲得相應的指導與幫助。這對器件提出了嚴格的要求:(1)人體及其組織大多是非可展曲面,實現(xiàn)器件與人體的緊密貼合及不影響日?;顒?,則器件必須具備可延展柔性特點;(2)生命體征信號一般比較微弱,實現(xiàn)高效、實時動態(tài)地感知、處理和無線傳輸生理信息等功能,則器件必須具備高性能。并且通過力學設計實現(xiàn)無機器件的可延展柔性,并可與生物組織集成;基于界面斷裂與粘附發(fā)展無機器件的轉印與集成方法,器件可拉伸變形50%以上;將器件與人體貼合測量了溫度、脈搏、呼吸等參數(shù);改柔性傳感器件可用于周圍環(huán)境的傳感感知等。

柔性電子電流體噴印制造

華中科技大學黃永安教授在柔性電子電流體噴印制造的演講針對柔性電子大面積、批量化、低成本制造需求,提出大面積微納結構圖案化、柔性混合電子器件系統(tǒng)集成等新型跨尺度制造技術。指出了電流體動力噴印工藝,可以實現(xiàn)按需噴印、纖維直寫和霧化制膜,分別用于制備點、線、面等結構。相對于傳統(tǒng)噴墨打印工藝,分辨率提高了1-2個數(shù)量級,溶液粘度提高2-3個數(shù)量級,為利用有機/聚合物材料制備高性能電子器件提供了支撐。并重點討論了電流體鞭動直寫工藝、建立電流體鞭動行為的力學模型、得到鞭動行為的臨界條件等議題。

以“互聯(lián)網+”為主體的信息社會中,無所不在的傳感與無所不在的顯示將成為信息獲取與信息傳遞的主要基石。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的崔錚博士綜合介紹柔性與印刷電子技術的基本特征與能力,并介紹國內在未來以“互聯(lián)網+”為主體的信息社會中,無所不在的傳感與無所不在的顯示將成為信息獲取與信息傳遞的主要基石。在傳感技術方面,2013年國際上提出了“萬億傳感器社會”的概念。據估計,由于物聯(lián)網的發(fā)展,全球到2023年對各類傳感器的需求將超過1萬億個。在信息顯示技術方面,未來的顯示方式將遠遠超出現(xiàn)在的平板顯示形式,將向極大、極小、柔性化、可穿戴等方向發(fā)展。未來適應上述發(fā)展,電子制造技術將向柔性制造與印刷制造方向擴展。在傳感器制造方面,印刷可以提供低成本、批量化與個性化的制造能力。在顯示器件制造方面,印刷同樣可以提供低成本、柔性化的制造能力。柔性電子與印刷電子已經展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硅基微電子不同的一系列特性,為未來信息感知欲信息交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混合智能的發(fā)展方向

浙江大學的李石堅教授演講中提到隨著各種測量大腦活動與行為的新技術、新手段的出現(xiàn),腦科學研究得到了快速發(fā)展,腦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結合正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趨勢與研究熱點。并擬從信息、系統(tǒng)和智能等視角對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的融合進行思考。

自然界中,生物與生俱來的柔性使其可以高效、和諧地與外界進行各種交互與作用。具備“柔性”特征的機器人不僅能像生物體一樣改變自身的形狀、運動與材料特性,更具備類人的柔性感知與互動,進而安全、高效地與人進行交互。作為一項新的交叉研究,柔性體機器人結合了腦機融合、柔性電子、仿生力學與生物學、智能高分子材料、人工智能、微納米力學加工與測量,多材料3D打印等前沿科學技術。柔性體機器人的驅動與傳感相關基礎研究逐步引起世界著名高校如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的高度重視。2012年到2015年期間,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與Nature已刊登了6篇關于仿生軟體機器人的研究性論文。

迄今為止,針對柔性體機器人的感知,以及人與機器人的柔性交互方面,國際上尚鮮見報道。因此,本次研討會聚集該主題涉及的各研究方向的專家學者針對這一主題進行交流討論,碰撞出學科交叉的火花。研討會內容包括了柔性電子集成器件與傳感,生物材料與智能材料驅動,軟體機器人與智能控制等新理論與新關鍵技術,專家們也熱烈討論了具備柔性感知與柔性交互機器人在未來的軍用、工業(yè)、醫(yī)療等多個領域的應用前景。本次研討會成功舉行一方面為國內專家學者提供平臺,交流重大工程需求及最新學術發(fā)展;另一方面,促進信息領域腦機融合、普適計算及柔性電子等方向與機器人的深入結合,為基礎研究以及國家重大工程的建設發(fā)揮重要作用。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yè)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m.y3602.cn)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lián)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lián)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lián)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lián)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