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發(fā)展 | 中國制造機器人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大

時間:2019-08-06

來源: 21IC電子網

導語: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經濟低迷,出現了推遲投資的趨勢,但中國每1萬名工人擁有的機器人臺數是日本的3分之1,從長期來看,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大。

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tǒng)計顯示,中國2013年超越日本,成為居世界第1位的工業(yè)機器人市場,現在的市場規(guī)模占到世界的3成以上。尤其是在汽車和電子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工廠不斷普及。

中國制造機器人.png 

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經濟低迷,出現了推遲投資的趨勢,但中國每1萬名工人擁有的機器人臺數是日本的3分之1,從長期來看,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大。

“人均生產效率在5年里達到2.6倍”,制造路由器等通信設備的上海劍橋科技的首席執(zhí)行官(CEO)黃鋼這樣表示。2011年啟動工廠的自動化。在外形猶如人類的胳膊、能完成復雜動作的手臂型機器人排成排、長80米左右的完全無人化的生產線上,安裝了大量傳感器和攝像頭。為了產品順利傳送,引進了自動控制系統(tǒng),形成了能應對勞動力短缺的體制。

工業(yè)用品的中國調查公司睿工業(yè)(MIR)的統(tǒng)計顯示,2018年的智能制造投資規(guī)模比上年增加46%,達到696億元。接受補貼的項目與上年同為100件,但即使沒有政府支援,推進智能制造的案例超過達到上年2倍的1000件。

關于在制造一線使用的工業(yè)機器人和機床的生產商,日本和歐洲的企業(yè)的存在感突出。睿工業(yè)統(tǒng)計顯示,在中國市場,日本發(fā)那科和安川電機、瑞士ABB等外資(不含中國企業(yè)旗下的德國庫卡)占到份額的6成以上。

在中國當地,僅對國外零部件進行組裝的企業(yè)很多,但當局不斷推出扶持政策,在最近10多年時間里,扶植出了一批新興企業(yè)。代表性案例是以中國科學院為母體的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開發(fā)出了人在附近分擔工作的安全性高的協(xié)動機器人。熟悉工業(yè)機器人技術的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的小菅一弘教授認為,“性能媲美日歐企業(yè)”。

此外,還出現了面向中小工廠供應低價國產產品的企業(yè)。在金屬焊接用機器人領域,2014年成立的歡顏自動化設備(上海)有限公司作為國內企業(yè)擁有最大供貨量。該公司副總裁史宏偉充滿自信地表示每臺機器人的銷售價格不到外資企業(yè)的一半。為了降低成本,2019年在一部分零部件領域啟動了自主生產。

在機床領域,新面孔也在出現。在2家大型國有企業(yè)的經營陷入惡化的背景下,也有正在崛起的企業(yè)。其中之一,寶雞機床集團開發(fā)出了可用1臺完成復雜加工的五軸機床,而在這一領域一直是外資企業(yè)具有優(yōu)勢。該公司負責人強調在技術方面外資有優(yōu)勢,但在價格上有優(yōu)勢。

不過,雖說工業(yè)機器人是政府政策的重點,但獲得補貼、掌握有能力與外資展開競爭的技術的企業(yè)屬于少數。有專家認為,“和外資企業(yè)能在一定程度上競爭的中國當地工業(yè)機器人企業(yè)有30家左右”。

課題是缺乏感知機械臂位置的編碼器(encoder)與嵌入機器人關節(jié)的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術和讓多個機器人展開協(xié)作的經驗。在政府計劃中,針對核心零部件提出大膽的目標,表示將現在僅為2成左右的國產比率提高至7成。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m.y3602.cn)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